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三亿体育【中国工商•业界】2017:共享经济的坑
三亿体育【中国工商•业界】2017:共享经济的坑2017年是共享经济因泛滥而备受争议的一年,从共享单车开始,短短一年间,这个行业就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听起来有点“无厘头式”的新事物。不可否认,共享经济曾是风口,但事实是,不少企业赶上了风口却依旧难逃噩运?
难逃噩运有不少是投身共享经济运营的企业,但大潮退去,人们发现一些曾与这些运营企业在一条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也深受共享经济影响。譬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背后的一些制造企业也随着共享浪潮起起落落。
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曾解读关于共享的概念,他认为闲置资源靠互联网来释放是分享经济的核心,卫哲对闲置资源的释放再用表示肯定,他认为全世界基本都进入了过剩经济,但如果要再重新投入资源,就是一个额外的成本。他还指出,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社会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资产被闲置,效率反而更低了。
共享单车的浪潮改变了城市人出行的方式,也改变了部分自行车制造企业的生存状态。深圳作为我国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共享大潮中获得了大批的订单。然而,这几个月来,小蓝、酷奇单车等多家共享单车纷纷倒闭或停运,那么这些自行车生产企业的日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共享单车的种类明显减少,随着悟空单车首先退出市场,之后丁丁单车关停,酷奇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也相继倒闭或停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余家共享单车项目停止运营,五颜六色的单车依然随处可见,但是能用的品牌就只剩下几个。而在几个月前,共享单车热曾对生产企业产生很大影响。
雷克斯自行车有限公司已经建厂了十几年,前几年市场萧条时,很多同行都关了门。雷克斯也曾考虑过去产能的问题,直到2016年第4季度共享单车突然爆发,订单雪片般飞来。
工厂毫不犹豫地扩充了生产线季度工厂忙得热火朝天,不仅扩充了生产线,整个公司还增加了将近500名员工。那时候是共享单车最火爆的时候,据说一个搬运工人的月薪都在8000以上,附近的工厂一度相互抢人。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六七月份就有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开始减少订单。随着企业的不断出局以及部分地区禁车令的出台,增加了生产线的制造企业叫苦不迭,新增的产能、难追的欠款,成了这个冬天的头疼事。
“有一两个品牌对于我们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三四百万元左右,一家是部分尾款没结,还有一家是订单突然停止。我们有那么多零部件库存,找了那么多员工过来,突然一下订单没有了,如果员工留在这里,我们要按照劳动法要求发放基本的保底工资,五六百人,我们付不起这样的一个工资。”雷克斯的企业负责人很是发愁。
如今雷克斯还在生产共享单车,但订单量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合作的企业也从9家变成了两三家,企业负责人说,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关掉一间工厂。而这种情况在整个自行车生产企业间非常普遍三亿体育。
共享单车订单或减或停,一些小的代工厂拿不到货款,采购的设备没地方用,产品积压,负债累累,关门在所难免。
多年以来,我国的自行车行业一直都是外销为主,内销为辅,但是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很多企业都开始以内销代工生产为主,甚至一度暂停了出口,那么在这场大起大落之后,这些企业目前有什么打算呢?
进入深圳米赛尔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厂区时,一进门就能看到几排落满灰尘的共享单车,米赛尔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绪国曾一度看好共享单车,由于产能有限,他只选择了一个品牌合作生产,同时保留了一些产能生产自有品牌的运动自行车。
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共享单车做好了,对他们的好处就是让那些可能原来不爱骑单车的感觉骑单车很方便,于是这些用户慢慢成为他们潜在的消费者。
肖绪国曾盼望着共享单车热能带动自有产品的内销,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自己的自行车销量受到了影响,合作的共享单车企业不但终止了合约,之前生产的产品也都不要了。
同样情况的还有刘德武的工厂,他们的工厂常年为其他自行车品牌代工。共享单车热开始的时候,他们收到了不少订单,五层楼的厂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但是随着共享单车的偃旗息鼓,他突然发现原来的传统订单也非常少了,他的一间工厂几乎已经停工。
现在刘德武已经彻底结束了共享单车的生产,现在正在重推海外市场。而在此之前,有很多企业曾为了生产共享单车一度停掉出口,如今内销乏力,外销的客户还要重新联系,企业两头为难。
雷克斯的负责人当时就非常纠结:因为共享单车的交货量和交货时间,逼得他们很紧,他们决定留出三分之一的产能做自有品牌和外销,三分之二的产能依然是共享单车,因为国内销量不足以支撑整个企业的产能。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至10月,我国共出口自行车4706万辆,与2016年同期相比,数量减少3.5%。交货值约25.63亿美元,同比下降2.3%。出口的乏力为很多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深圳已经只有一两家企业还在继续生产共享单车,大部分厂家已经恢复出口,但订单量不容乐观。
单车倒闭的消息频频传出,不禁让人发问,作为其背后推手的机构投资者现在到底怎么看,共享单车这把火还能不能继续呢?
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有70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注册用户超过1.3亿。
创投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获得融资的共享单车企业有27家,该领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吸引资金148.8亿元人民币。
资本可谓很疯狂,IDG资本合伙人杨飞解释了资本的心态:肯定是烧钱的,赚到钱的应该不多,大家想的是,如果投到了头部公司,该公司最后能够上市或者能够持续增长,那么这个投资就会有比较丰厚的回报。
在资本的催化下,共享单车迅速发展,而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共享单车超过10%的月损耗率。单车丢失损坏时有发生,悟空单车就因为丢失率过高相继倒闭,与此同时,其他企业的单车又在不断大面积投放,管理的混乱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对城市交通公共秩序造成了影响。
嘉御基金董事长卫哲指出: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社会对资产的效率,而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资产被闲置效率反而更低了,尽管我们承认很多共享经济为用户创造价值,但创造这些价值,有很多人骑共享单车的背后是大量资本消耗及大量资产被闲置。
创投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5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或停运。其中大多数名字甚至鲜有人知,仍在挣扎的企业有融资渐冷的迹象。小蓝单车在9个月的时间里烧光了数亿融资现在已经倒闭,而小鸣单车被爆出实际控制人失联、公司裁员……
市场已经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了,而是彻底“冷”了。“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但事实是不少人去投了,可能就是颗粒无收。”IDG资本合伙人杨飞指出。
共享单车热的退潮也反映在资本市场方面,万德数据显示:2017年1到4月份,共享经济风头正劲时,其板块指数一路上扬,涨幅超过15%。而从2017年4月至今,指数则呈现震荡下行趋势,指数也从1130点下降至800多点,下降幅度巨大。
业内人士认为融资失败和资金链断裂是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盈利模式不明确也是共享经济的通病。
对此,卫哲指出,目前很多共享经济企业两极分化,一些效率更低、资本实力更弱的企业应该会率先出局。他说到,他们的基金不会去投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而所有的共享经济在他们眼中都没有走到一个成熟、可盈利的模式。
共享充电宝的火爆,曾经一度带动上游制造企业的很多充电宝生产厂家在风口来临之际纷纷布局,大潮退去,他们现在情况究竟如何?
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充电宝有13年了,从研发、制造到代工可以提供完整的充电宝供应链。正因如此三亿体育,随着共享充电宝近两年的兴起,先后有多家运营企业上门谈合作,直到2017年年初共享充电宝行业突然爆发。
“最集中的阶段在2017年3月份到2017年8月份之间,一些运营商要大批量地投放共享充电宝到终端市场,于是他们找到很多制造企业帮助生产加工。共计有七八家企业也前来找到我们让帮助生产。”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EO孙中伟回忆。
孙中伟虽然不太看好共享充电宝行业,但面对订单,他还是选择了一家合作,前前后后为该企业生产了几万台共享充电宝,另外还为两家企业进行了研发,然而上一批货刚刚交付,企业就叫停了。
“这些企业现在没有新的订单,在出货上,前面的订单出货也都已经处理完,就剩下一些尾款。共享充电宝的运营商、生产制造商应该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孙中伟介绍。
事实上,在共享充电宝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多数生产厂家都和运营企业同样兴奋,大量的订单意味着新的利润点,工厂也会在多家运营商中精挑细选准备开展长期合作。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这件事是有利可图的,能走量、出款也不错。我肯定就想去做。然后我就去做一个市场调查,但是又有个排他的协议在。所以我们最终就选择看哪一家最合适。”一家充电宝制造商如此描述。
运营企业抢占市场的节奏带动了上游厂家,几番考察之后这家工厂选择了一家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进行合作,运营企业的上市公司背景和几亿元的融资能力让工厂对合作前景深信不疑。但在只生产了两批试运营产品之后,运营企业就宣布撤出共享充电宝项目。
“站在我的角度有点遗憾,但是也很庆幸。遗憾的是可能当时站错队,可能没有选择到做得更好的运营企业,庆幸的是我们赶上了头一波,投入已经收回,也略有盈利。我看到一些制造企业为生产共享充电宝增加设备增加人员,如果没有跟随到一些大的企业或者大的品牌,那么可能投入就会打水漂了。”这家工厂负责人如是说。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达236亿元,较2015年增长7.3%。预计2017年将达276亿元。根据相关公司半年报业绩情况,主营移动电源销售的海翼股份2017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70%,品胜股份营收同比增长近23%。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使用场景不同,短期来看共享充电宝对于传统充电宝零售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是进入了寒冬期,但是也有部分企业现在宣称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更有新的玩家投资千万元入局,这又给低迷的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2017年10月,深圳市来电科技公司再次宣布盈亏平衡。其负责人袁炳松告诉外界,这主要是因为来电选择大机柜运营,门槛的提高,减少了恶性竞争带来的损失,但共享充电宝行业最重要的还是场景之争,谁能掌握最多的点位和核心用户,拥有最多形态的产品,才有可能最终胜出。
来电科技的做法是实现全场的覆盖,让客户能够在各种需要充电的场景验到共享充电的服务。譬如,拥有来电的账户,客户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使用来电的品牌充电。
在实现全场覆盖、加快布局的同时,来电科技也在重新思考新的商业模式,“从简单的b2c升级为b2b2C,即与商家合作除了简单的分成也改变产品形态。比如通过融合无人售卖机、商场指引屏、餐厅电子菜单等方式提高产品使用价值节省资源与商家共同盈利。充电这件事情是个线下的生意,线下的生意就绕不开中间的所谓物业或者业主,让物业和业主一起加入当中,服务好C端用户,然后去共享未来的社会收益,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良性健康的模式。”袁炳松说道。
2017年11月28日,共享充电宝企业伏特加宣布完成3亿元人民币融资,而就在一周前,怪兽充电也获得了2亿元新一轮融资。除此之外,也有企业看好无线充电带来的商机投资,开始投入资金布局无线充电宝行业。
广东电小二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布局无线充电宝,营销总监张伟华谈到了企业的设想,在2018年前,他们在深圳做一个原点市场,每个充电宝的成本是130元左右,预期投入10万台,前期公司差不多有1000多万元的投入,前期由企业自身来投入原点市场的钱,后期则吸引投资过来。
目前为止,苹果、三星的部分机型均已具备无线充电功能。近日国产金立的首款无线充电手机已经上市,包括金立,小米、联想等手机厂家也都在布局无线充电。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企业怪兽充电在近日发布了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有望成为共享充电宝企业新的布局方向。
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预计无线年会流行起来,因为对多数用户而言,使用手机的一个痛点就是续航。“先是在一些社交、娱乐、休闲的场所会快速得到普及,然后会在中国中高端手机上形成一个标配。”刘立荣指出。
从2016年开始,共享充电宝行业迅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曾经有20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两个月之内拿到了总计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最近一段时间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的消息不断传出。为何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的形势就急转直下呢?
2017年10月,位于杭州的共享充电宝项目乐店正式宣布停运,随后不久就有用户发现河马充电、泡泡充电及小宝充电等也无法再进行使用。2017年11月,仅仅入局共享充电领域两个月的美团,也宣布结束共享充电宝试运营。一时间行业争议不断.而早在2017年6月份曾获得亿元融资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嗨电,就曾传出变相裁员的消息,据传嗨电突然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资金链断裂三亿体育。
广东的一家充电宝运营企业之前看上了共享充电宝这项生意,从研发到量产前前后后拿出5000万元进行投资,生产了十几万台共享充电宝,产品数量一度排进行业前三。
“当时我们计划其实没有这么多,但是随着风口来临,我们加快了市场布局。虽然心里没底,但一考虑到已经投了几千万元,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生产。”该运营企业负责人介绍。
跑马圈地是提高产品使用率的办法,然而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出了这家运营企业的想象。由于行业门槛不高,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有几十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入局,恶性竞争也就随之而来了。
“现在遇到一些问题是,进入同一个商户里面的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很多,竞争会相对比较激烈,之前我们免费进去,现在随着竞争对手的入局,有些开始给入场费,有些给分成,分成从20%到50%不等,然后我们又用同样的办法把生意给撬回来,基本上就是大家轮流坐庄。”该运营企业负责人很无奈:“除了入场费,挖墙角抢专利等现象也不断在企业上演。”
到现在为止,该运营企业投入的5000万还没收回成本。虽然仍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但近期他们也不打算再追加投资。
同样做法的还有另一家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在2017年6月份,这家企业负责人对于行业的看法很乐观,那时候他们圈定了两万家合作的商户。该企业负责人认为除了靠收取租金,共享充电宝还可以通过印刷广告甚至大数据等方式变现。
然而在运营的这段时间内,他发现这几种方式都很难实现盈利,他对行业的看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通过大数据变现,在前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一定要有足够的规模化才可以实现,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企业是捱不过去,这个从小变大的过程,财务压力都会非常的大,收入也很单一。对于小公司来说,收不到租金,日子就会很难,资本力量的钱花光了,那就可能要不得不宣布倒闭了。”该负责人指出。
业内人士判断,共享充电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洗牌阶段,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全部停运,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洗牌还将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共享充电宝企业陆续退出或者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